根據氣象行業的快速發展,氣象站應用領域越發廣泛,現在氣象行業不僅僅局限于我們常見的氣象局,現在廣大行業也開始了氣象監測,需求日益見增,現在就連學校也進行了氣象科普知識,氣象站進入校園學生可觀云測天,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科學實踐能力,還能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檔次。
校園氣象站可以綜合監測校園區域風速、風向、雨量、溫度、酷熱指數、風寒指數、紫外線指數等氣候數據,對于提醒學生體育訓練的訓練強度,穿衣指數和防紫外線的防護措施,有效的保護了學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目前校園氣象站已成功地應用于各中小學、高等院校及國防教育等領域。為氣象科普教育和教學課時的合理安排及提供科學合理的數字依據。
“觀云測天,探索大氣奧秘,科學學習,培養自身本領。我也曾經是中學氣象哨哨長!”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對校園氣象站有著很深的感情,他的話更是鼓舞和激勵了很多老師和學生。回顧校園氣象站的發展脈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校園氣象科普教育悠久的歷史。據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科普部副主任劉波介紹,上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便開始積極倡導氣象站進校園,并率先在他任教的東南大學創建了校園氣象站。新中國成立后,校園氣象站如雨后春筍般建立。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作為氣象科普工作的主要牽頭承擔單位,積極推進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些年來,校園氣象站再度興起。截至2014年,全國已建立校園氣象站1150個,其中2014年新增344個,全年參加校園氣象科普活動累計達49.5萬人次。
2012年10月,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將校園氣象站納入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命名范圍,首次命名26家“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園氣象站”,并通過“全國氣象科普校園行”活動對十幾所學校進行調研和情況反饋。目前,中國氣象局已完善了10個試點省(自治區、直轄市)校園氣象站建設,并將其納入“全國中小學氣象科技活動聯盟”體系,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在全國已建成的校園氣象站開展“小小氣象觀測員、預報員、播報員比賽”“校園氣象探究課”等校園氣象科技實踐活動,從而提高校園氣象科普社會影響力,使學生真正在氣象科普實踐活動中受益。
氣象站進入校園學生可觀云測天,因此近些年,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也針對校園氣象站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也前后完成了幾項校園氣象站工程項目,2015年,方大天云為浙江杭州某學校建設了一套校園氣象科普監測系統。該系統通過氣象科普實物,傳播氣象科學知識,增強青少年學生的公眾氣象意識,培養和提高他們防災抗災的技能與能力。特別是在于開拓、延伸、補充他們的課外知識;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強化他們的科學意識,訓練他們科學的技能技術,達到提高他們全面素質的效果。
2017年,方大天云公司為湖北某高校建設了一套高校校園氣象觀測系統。該系統主要對學生進行氣象災害防減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認知天氣、氣候規律的能力,同時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掌握一定的防災減災本領等。另外,氣象數據的資源整合,也為學校的氣象科研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基礎。
氣象站進入校園學生可觀云測天,隨著學校需求的逐漸增大,方大天云公司也在學校氣象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目前的工程案例都非常的成功,也得到了廣大校園老師的認可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