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夏收夏種氣象服務掠影
發(fā)布日期:2014-07-03 閱讀數()
6月29日,農業(yè)部傳來消息,全國已收獲小麥3.13億畝,超過小麥應收面積的92%,全國大規(guī)模小麥跨區(qū)機收結束。從南向北,從安徽、河南到山東、河北,到處傳來了夏糧豐收的喜訊。一顆顆飽滿的麥粒兒堆滿了糧倉,農民的辛苦換來了好收成,他們又懷揣希望,播下一顆顆種子,盼著下一季再迎豐收。一收一種間,天氣變幻莫測,氣象服務卻總在身邊。
自5月20日以來,中國氣象局每周二、周五均會發(fā)布夏收夏種氣象服務專報,每天面向有關部門和廣大農民提供麥收期間的預報預警信息,并為做好麥收工作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各級各地氣象部門也積極配合農業(yè)部門的服務需求,以最適合當地的方式,開展了細致而周到的服務。與此同時,農業(yè)部門則利用氣象部門提供的信息,調度農機具,協調交通、石油、公安、消防等部門服務夏收夏種。
因此,這場豐收,既體現了準確預報預警的作用,也彰顯了專家實地指導、服務直達農機手、科技助力生產等氣象服務的效益。
準確預報廣受好評
俗話說,“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兩成丟”,麥熟就是幾天的事兒,從來不等人。可夏天的天氣脾氣暴躁,笑著笑著就拉下了臉。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fā)現,麥收期間,農民最需要的是準確的天氣預報。
前兩天天氣還很好,剛剛收割了好些麥子的河北省滄州市麥農劉建民喜上眉梢。沒成想,6月6日下午,狂風包裹著塵土襲來。塵埃還沒落定,已經開始掉雨滴,啪嗒啪嗒地敲擊地面。
劉建民一點都沒著急,他早把已收獲的麥子囤了起來。“昨天看了天氣預報,今天一早起來就沒有曬麥子。否則,一旦晾開了小麥,碰上這么急的雨根本來不及收,要是淋濕了得重新曬不說,萬一出芽了就慘了。”劉建民說,他會持續(xù)關注天氣預報適時調整干農活的時間。
山東省德州市氣象局的工作人員把天氣預報送到了田間地頭。“收割的時候,農民忙得顧不上看電視。我們就把預報送下去。三十幾攝氏度的氣溫,整天往麥地里跑,我們都被曬得脫了層皮,但是看著農民朋友的笑容,就感覺自己做對了。”工作人員胡玲說。
6月初,德州市連續(xù)出現雷雨大風冰雹天氣。正是麥收關鍵期,怎么辦?德州市人影辦的工作人員輪流值班盯著雷達圖,一旦出現天氣過程就及時申請空域,組織人影作業(yè),全市作業(yè)點炮手更是24小時待命,最終有效減輕了冰雹災害。
德州市副市長黃金忠在6月9日調研氣象服務時說:“氣象部門立足本職,服務大局,預報精準,并及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為小麥豐產豐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專家化身老師實地指導
5月底,干熱風天氣襲擊華北、黃淮大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農業(yè)氣象專家隨即赴當地展開調研,并得出“此次過程對冬小麥影響總體較小”的結論,才讓農民們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為進一步估算和評價干熱風天氣對小麥產量的影響,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專家何延波、李坤玉與山東省氣候中心組成聯合專家調研組,到山東省高青縣調研。在該縣花溝鎮(zhèn),專家組對該鎮(zhèn)種植最多的“濟麥20”與“魯原502”兩個品種的小麥產量進行實地測算,他們還在當地開設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程,向當地縣、鎮(zhèn)農技人員詳細講解應對干熱風的相關對策。
在黑里寨鎮(zhèn),何延波、李坤玉一行還對麥收后農田的墑情進行了調研,結合市、縣兩級農業(yè)部門專家的意見,對當地秸稈還田、測土配方工作以及夏作物的播種、施肥、苗期管理等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
僅僅從6月9日至11日,除了何延波、李坤玉,國家氣象中心的其他專家也分為4組,分別與相關省氣象局組成聯合調研組,分赴河北、山西、河南、陜西等4省開展夏收夏種及其氣象服務實地調研工作。
與此同時,各地氣象專家也在夏收夏種期間,紛紛走進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指導農民搶收搶種。在河北省保定市,市氣象局與農業(yè)局共同組成糧食專家顧問組,赴7縣麥田進行調研,給農民開展田間管理提出建議。在河南省舞陽縣,省氣象局專家深入16萬畝高標準糧田對夏收夏種工作進行指導……金色的麥浪中,一直活躍著專家忙碌的身影。
農機手給氣象服務點贊
如今,農民很少一鐮一鐮地收割,也不再一粒一粒的播種。熱火朝天的夏收場面里,少不了大型的聯合收割機和播種機。而駕駛他們的農機手都已經被氣象部門“瞄”上了。
在河南省,滑縣是全省小麥第一產糧大省。縣里參加機收會戰(zhàn)的農機手及其聯系方式都被納進縣里的服務名單。因為農機手會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進行收割,氣象部門每天都將麥收路線主要地區(qū)天氣情況通過短信發(fā)給他們,確保他們在麥收一線能夠及時了解天氣情況。
農機手李永勝今年第一次參與外出收割作業(yè)。“你看看,麥收以來,我這手機每天都能收到天氣預報。我第一次出來,也沒啥經驗。看到這些天氣預報,我能合理安排行程,心里踏實多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自己的手機給記者看。
6月初,安徽省固鎮(zhèn)縣下了場大雨,造成部分小麥倒伏。雨后,跨區(qū)農機手、本地農機手已經開著農機,在田地中來回穿梭進行作業(yè)。該縣農機局和氣象局早已通過短信平臺把“倒伏小麥的機收辦法”群發(fā)給農機手。他們及時改裝調整了收割機,再采用合適的作業(yè)方法,收割倒伏小麥。
事實上,從2005年起,安徽省氣象局與省農機局合作,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跨區(qū)作業(yè)手機短信平臺”。現如今農機短信已經成為農機手獲取麥收區(qū)天氣狀況的氣象服務、麥收區(qū)收割作業(yè)需求、農機調度及農機政策、市場價格等信息的主渠道。
在河北,在湖北,在很多地方,同樣的服務都在開展。
技術服務讓天更幫忙
程貢海在滑縣程新莊村是出了名的莊稼把式。他自己承包的一百多畝土地這些年不管天氣如何收成都不錯。談起豐收的訣竅,他笑著說:“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我是咱氣象局的忠實粉絲。氣象服務站像個‘聚寶盆’,那里防治小麥干熱風的、倒伏的,加強玉米管理的、漬澇的技術建議和指導應有盡有,我常常去那兒取經。有了這些實用的技術,不豐收都不行。”
白馬坡村民侯進現也間接享受到氣象科技服務的好處。他家的自留地緊挨白馬坡萬畝良田示范方的農業(yè)氣象科技示范園。滑縣氣象局在試驗田推廣了專門應對干熱風的技術,侯進現也按照試驗田的方式進行選種和管理。今年5月底,干熱風在一些地方導致了災害,卻只在他家的麥田里“串了串門”。“以前還不覺得氣象服務有多大用,現在收成這么好,我可服了!”他由衷地說。
種玉米時,有件事令侯進現印象深刻,感慨頗深。那天,他正打算點玉米,縣氣象局技術員到他家說,他的地容易鬧干旱,讓他把小麥秸稈粉碎撒勻,并通過玉米免耕鐵茬播種,這樣有利于抗旱旺苗。現在,他田里的玉米苗長勢不錯。侯進現說,今年秋天玉米收成肯定也差不了。
侯進現的臉上笑開了花。而他,只是享受到氣象科技服務效益的千千萬萬人之一。
一年又一年,從播種到收獲,氣象人關注的不只是天氣,還牽掛著莊稼人的收成和農田里每一株作物的健康。氣象服務由最初的簡單,到如今的豐富多樣、有針對性、高科技含量,已經成為農民忠實的“朋友”。